结构调整,摩托车产业做强的生存法则
信息来源:发布时间:2012-01-18
随着产业政策的推动,以及企业新发展战略的实施,再综合其他各方影响因素,中国汽车产业在“十二五”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将真正践行“由大到强”的生存法则。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2011年中国汽车产业将面对更加严峻的转型和升级的考验。一系列的外部政策和竞争环境都在发生或酝酿激变。面对这种变化,中国汽车业要勇于抓住转型升级的机遇,在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领域和传统内燃机汽车自主创新两条战线寻求突破,加速进行产业转型和升级。
升级动因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的摩托车制造大国,在国内市场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和国家管理不断加严等情况下,在国外市场频繁遭遇特保措施、反倾销、技术、环保等各种形式的贸易和非贸易壁垒的情况下,不能再只停留在制造的低附加值的层面,而应该提升技术开发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打造企业品牌,从而成形完整的产业“创造链”,占据全球价值链上高附加值的环节。
目前,行业每个人能感觉到一种危机感,这种压力一方面来自消费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中国摩托车市场和消费能力呈现多元化局面,消费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来自行业管理部门,政府对摩托车法规标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对企业开发、生产和检验能力的审核也越来越严,这样企业要想生产就意味着投入更多的成本。另一方面的压力来自摩托车生存环境,现在中国有180多个大中城市实施了“禁限摩”政策,电动自行车在不断侵蚀摩托车市场,而目前很多摩托车主销的市场也正由增量向保有量转变,市场空间相对减少,开发难度增加。
再说海外市场的开拓,虽然增加了中国摩托车产业的发展空间,但是同时也暴露了产业存在的种种问题。首先大家都看到,受技术和品牌的限制,缅甸、尼日利亚、阿根廷、伊朗、多哥、巴拉圭、埃及等欠发达国家为我们的主要出口国家。在欧美主流摩托车市场,很少看到中国摩托车产品的身影。此外,国内盛行的“价格战”被带到海外市场,许多中国摩托车企业低价竞争,自相残杀,形成“出口数量上升,经济效益下降”的不利局面,而在此之后很多国家对中国摩托车产品实行的关税和技术壁垒,成为制约中国摩托车产业走向国际化的又一障碍。
兵装集团摩托车事业部总经理陈永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国产摩托车以小排量为主,价格在400美元左右,低于全球近600美元的摩托车产品均价,而且自主品牌占少数,联合品牌和贴牌居多,处于全球摩托车产业链的低端。依靠外需主导发展形成的我国摩托车工业产能并不属于落后产能,结构调整相当困难,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质量稳定、排放达标的中低排量摩托车符合全球环保的大趋势。因此政府要在稳出口、保份额的同时进行结构调整,加大对新产品开发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行业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要加大出口信用保险和信贷支持,帮助企业敢于接单,多成交,多出口。
升级方向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国摩托车产业必须从当初的仿制阶段上升到自主创新阶段,从注重制造能力转到提升创造能力,从注重数量转到珍惜质量,逐步完成转型升级。
从国三排放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来看,它是世界上最为严格的摩托车排放标准,企业的技术不升级、产品不换代就无法真正满足国三标准的严格要求,所以企业不能再用应对国二的技术和办法来符合国三标准。而且国三排放标准对企业的影响不仅仅是产品本身,更重要的是涉及了企业的管理和经营观念的转变,销售渠道的变革,市场终端的升级,以及对消费者的影响和引导。从表面看,国三排放标准是个标准,是产品的一次升级,本质上则是企业经营观念的革新和企业内部体系的升级。
那么,中国摩托车产业的产业升级方向在哪里?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
首先是规模化。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和企业的不断调整,摩托车产业不光是有量的增长,同时产品技术含量方面也会有很大的提升,大而且强必将催生我们中国出现全球竞争力的摩托车企业集团。产业集中度在未来的几年中,在国内摩托车行业当中会出现前几家销量占比达到90%以上,集中度将会进一步加大。
其次是低碳化。这将会成为未来中国摩托车的发展方向,包括节能技术方面,包括我们在做的整车的小排量发展,发动机的节能化,还有新能源技术,包括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和纯电动,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一些绿色的驾乘和智能交通,以及低碳的消费方面,一定会在未来中国的摩托车市场上得到发展。
最后是国际化。我们相信随着中国摩托车产业的发展,将会达到与国际摩托车企业相当的水平,并且也将会走向世界,与世界上先进的摩托车企业一道发展。
最后,我认为中国摩托车产业必须要坚定不移地走自主研发、自主管理和自主品牌三位一体的自主创新道路,加快研发资源的继承,减少重复投入,同时还要依靠自主创新,坚持内生增长,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在面对全球化的竞争中,要坚持自己的战略和经营原则,不要简单地为了并购而并购。同时还需要实施大规模、大地域,甚至是全球化的兼并重组,强化品牌培育,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品牌,特别是自主品牌,全面提升中国摩托车制造的品牌内涵。
来源:摩托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