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60年——中国摩托车工业发展历史简编(3)
信息来源:发布时间:2012-01-18
三、壮大(1992~2002)
20世纪90年代,中国摩托车行业驶入了发展快车道。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春风又至摩业。民营企业迅速崛起,产业规模日渐扩大,国际化程度逐步提高,摩托车产销量快速赶超其他国家和地区而跃居世界首位。
民企迅猛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初期,被先行者的快速发展吸纳进摩托车制造业的民营企业,应势而生,顺势而盛,借助开放的行业平台集体崛起。力帆、宗申、隆鑫,大长江等摩企便是这一新生力量的典型代表。
1992年~1993年,从发动机起家的重庆三大民营摩企━━力帆、宗申、隆鑫以不凡的业绩成就了行业领先地位;1994年力帆在全国率先开发出四冲程100型发动机,2001年力帆摩托首销日本,改写了中日摩托车有来无往的历史;1992年宗申发动机下线,2000年宗申ZS750ml大排量摩托车问世,填补了国内大排量摩托车的空白;1993年隆鑫成立了中美合资汽油机公司,2001年隆鑫摩托成为第28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唯一专用摩托车。大长江更是异军突起,成为行业佼佼者,其一代名车“钻豹”于1997年横空出世。
行业初具规模
在前期发展的基础上,国有企业再创辉煌:1995年嘉陵、建设产量突破百万,嘉陵被誉为“中国摩托车之王”,建设隐居行业第二宝座,轻骑紧随其后,成为行业三大巨头。1995年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价格战加剧企业竞争,受体制束缚的国有企业,虽居行业主导地位,但比重逐步缩小。民营摩企则凭借其灵活的经营方式在竞争中由小变大,行业进入群雄争霸时期。
1993年我国摩托车产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摩托车生产大国,“八五”期间年产量平均增速近50%。1996年起,受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及发展过猛等影响,摩托车产销增幅收窄,1997年后出现负增长,行业由单纯注重扩大产量、份额,向加快新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完善售后服务过渡。2000年起摩托车产销再创新高,至2002年达到1300万辆,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摩托车企业集团。同时,摩托车配套企业亦发展壮大起来,并产生了一批零部件巨人━━万丰铝轮、湖北航特、湛江德利、浙江重任、川东减震、江苏明星等等,一个体系完整的摩托车行业逐渐形成。
走和国际市场
自1987年国产摩托车开始小批量出口后,90年代一批企业相继获得出口自主权,但因国内市场需求量大,出口未有大增长。1997年后,受价格战、城市“禁、限摩”影响,国内市场疲软,企业积极开辟海外市场,摩托车出口明显加快。嘉陵、建设、轻骑、金城、力帆、隆鑫、宗申等品牌受到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欢迎。到20世纪末,我国摩托车已销往118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市场为南美、欧洲和东南亚地区。
同时,海外强势企业亦纷纷进入并抢占中国市场,出现了合资合作高潮,除日系三大家继续追加技术、资金投入,如嘉陵、五羊、天津、新大洲与本田,建设、南方、林海与雅马哈,望江、金城、轻骑与铃木等合资合作外,泰国、意大利、马来西亚、美国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也介入进来,相继组建了北方易初、钱江金狮、湖南光阳、比亚乔•佛山等合资公司。到1997年,国内已有20家摩托车合资企业,合资品牌强大的竞争力,确立了“品牌竞争”的理念,并加速了中国摩托车市场的国际化。
小结:1992年~2002年,是中国摩托车产业的壮大、繁荣期。此间,摩托车行业从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到市场行为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四大摩托板块初步形成,产品品种型号更加丰富。其发展与调整,为中国摩托车产业走向集团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奠定了基础。(待续)
来源:摩托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