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摩托:后发争先成典范
信息来源:发布时间:2012-01-18
大长江集团生产的豪爵摩托车整装待发
2009中国(江门)摩托车工业博览会暨经贸洽谈会于
江门摩博会之所以能够在侨乡生根发芽壮大,因为这里是全国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基地之一,是全国最具区域品牌优势的摩托车产业基地、是全国最主要的摩托车出口基地之一。在历届摩博会的推动下,2005年以来,外地摩托车整车厂大规模进入江门,全市列入国家发改委公告的整车生产企业由原来的10家发展到16家,占全国的11.27%,摩托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达300多家,摩博会成为江门开拓产品市场、推进招商引资、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报从今日起,特推出“走进摩博会”系列报道,再现江门摩托车产业发展之路,敬请垂注。
名牌摩托,江门制造。自上世纪80年代第一辆进口摩托车被旅外乡亲带回江门后,江门摩托车产业从贸易起步,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过程。短短十余年,后起之秀的江门,从摩托车整车及零配件集散地迅速崛起成为全国摩托车行业瞩目的研发、制造基地,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典范。
与重庆、江浙等地的摩托车产业发展相比,江门摩托车产业明显起步较晚。在其他摩托车产品板块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产业链条相对完整的情况下,江门摩托车整车生产才刚刚开始,但是,善于抓住契机的江门摩托车产业面对贸易市场的繁荣,并没有止步于“拿来主义”,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摩托车产业在江门落地生根,让摩托车产业如同一只振翅高飞的凤凰飞出了侨乡,飞向了全国,甚至全世界。从1996年到2008年,江门摩托车产业飞速增长,年均增幅达30%,成为全国摩托车“三大板块”(重庆、江浙和广东)中成长最快、生命力最旺的地区。
真正标志着江门摩托车产业走向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的是1991年11月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的创立。1993年,当我国摩托车产量首次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位时,大长江集团正式成立仅一年多。短短十余年光阴,江门实现了从摩托车交易中心到国内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基地之一的蜕变:首个“中国摩托车产业示范基地”、摩托车产量全省第一、全国500强企业之一、广东省第一批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等称号先后落户江门。2006年,大长江集团摩托车产量突破230万辆,成为江门市首个产值突破百亿元的企业。
在大长江的示范效应带动下,江门形成了摩托车产业聚集带。全市列入国家发改委公告的整车生产企业有16家,此外还有制造发动机、车架、减震器、车座、塑料件、轮毂等300多家零部件生产企业,产业配套完善。2008年,江门摩托车整车产量突破400万辆,达到431.17万辆;摩托车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41.54亿元,同比增长28.51%。大长江集团摩托车产销量居全国同行之冠,入选中国企业500强。
展望未来,江门摩托车产业仍将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带领同行开创中国摩托车产业由大到强的崭新时代。
蜕变中前行
江门摩托发展“四步走”
江门摩托车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主要经历了进口贸易期、技术引进期、自主研发期和产业提升期四个发展阶段。
【进口贸易期】
为全国最大进口摩托车交易基地
江门摩托车产业的发展与江门的侨乡优势密不可分。有着“中国第一侨乡”美誉的江门,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超过376万人。凭借着“侨”的优势,可以通过旅外乡亲率先“尝到”一些新鲜的玩意。
随着20世纪80年代,一些华侨回国时带着摩托车回到江门,江门开始发展进口摩托车贸易。由于政策宽松、需求旺盛,越来越多的摩托车贸易在江门进行。在1990—1995年期间,国内市场上约有50%的进口摩托车从江门流向各地,当时的江门逐步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进口摩托车交易基地,而发达的摩托车贸易基础正是孕育江门摩托车工业的摇篮。
【技术引进期】
江门摩托车工业有了高起点
当年的摩托车贸易商赚取了第一桶金后,开始对产业有了进一步的思索,他们开始觉得“拿来主义”并不是长远的发展之计。摩托车贸易虽然带动了一个新兴市场的形成,但是进口产品价格昂贵,制约了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20世纪90年代,一些江门摩托车贸易商尝试将触角伸向制造业,开始走“贸易+加工”的路线,以寻求更大的利润空间。起初,这些多是小规模的拼装、组装和零配件生产企业,技术主要靠进口或与外商合资合作获得。从做贸易到自己生产发动机,对起步于拼装的摩托车企业来说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变化,需要全新的经营理念和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更需要每个企业不断探索和总结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而在此时,江门涌现出了一批有想法、有胆识、有魄力的摩托车企业家,对摩托车产业的真正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先进摩托车制造技术的引进,江门摩托车工业有了一个较高的起点。
【自主研发期】
摩托车工业成支柱产业
进入2000年以后,江门市政府及主要企业非常重视研发工作,意识到掌握发动机的核心技术才是掌握摩托车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获得本地产品的竞争优势,必须要在国内生产发动机的零配件,以降低成本。2000年至2004年,江门市明确把摩托车工业定位为江门市支柱产业之一,并在随后几年成功举办了多届摩托车工业博览会。
这一阶段,江门成为了我国摩托车三大板块中最具竞争力的板块之一,而重庆、江浙、山东等地的摩托车企业纷纷投资江门,涌现出了一批整车企业和大批的零配件企业,初步形成了江门摩托车产业发展的集群优势。2003年,大长江集团与日本铃木株式会社合资创办了江门铃木摩托车技术开发公司,成为我国首家中外合资的摩托车研发公司。2003年,江门市被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授予全国首个“中国摩托车产业示范基地”称号。2005年成为广东省首批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
【产品提升期】
做大做强江门摩托车产业
2005年起,江门摩托车产业进入了产业提升时期。这一阶段,江门摩托车产业进一步加强了自主研发,在充分发挥我国加工制造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江门摩托车产业强化了营销、服务环节。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步饱和及我国摩托车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高,许多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出口贸易等成为江门摩托车产业深化融入全球价值链的主要战略。2005年,江门摩托车出口值已占全国11%,稳居广东省第一位,摩托车出口遍及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市场的拓展,成为江门摩托车产业持续发展的巨大空间。
在此期间,江门摩托车企业重视产品升级,有的开始输出技术、设备在国外投资办厂,大长江集团等企业还非常重视品牌的建设,开始步入品牌运营、技术输出等高增值的价值链环节。龙头企业大长江集团连续六年入选“中国企业500强”及由世界品牌实验室和世界经理人周刊联合发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大长江集团豪爵品牌连续六年获得行业排名第一,2009年品牌价值为92.38亿元。
五邑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刘志坚指出,从产业持续发展或升级的角度梳理江门摩托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总结出其经过的4个核心升级时期与路径:第一阶段——贸工转换,生产集群形成;第二阶段——工艺升级;第三阶段——产品升级;第四阶段——功能跨环节升级。
正如计算机巨头联想,发展之初也是从AST和HP的中国区总代理起步一样,从贸易做产业已被验证了是一条可行的道路。江门摩托车产业正是沿着这样一条发展轨迹,从贸易到代工再到加工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摩托车系列产品线和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董平 周华东)
来源:江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