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政策救了谁?(1)
信息来源:发布时间:2012-01-18
近期,随着《全国推广家电下乡产品(摩托车)项目招标文件》的公布,中标入围成为各大摩托车企业的工作重心。而据《重庆商报》报道,由于招标门槛较低,重庆地区拥有31家企业可投标的优势,重庆企业在这次竞标中优势明显。姑且不论最终会有多少家企业中标入围,“重庆地区拥有31家企业可投标的优势”这一说法就值得探讨,即使作为摩托车行业专业媒体,我们亦无法列举多达31家的重庆摩企。根据“家电下乡”13%补贴政策(摩托车补贴额最高不超过650元),也就限制了多数“下乡摩托车”的售价将不超过5000元,而这道价格门槛将给那些技术领先,代表摩托车产业发展方向的优势企业带来“劣势”,这项看似惠及全行业的“扶持政策”或许将再次带给摩托车行业“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事实上,在投标名单上,我们惊讶地发现,一些几年前就在国内市场销声匿迹甚至已破产倒闭的企业竟然重现江湖,到底是这些企业不自量力,还是“摩托车下乡”的确有机可乘呢?
摩托车产业常常被比作“扔在垃圾堆上的孩子,没人关心没人疼”,其实这种说法不全正确,从“
改革春风催醒摩托车工业
1992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发表了南巡讲话,中国共产党在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出了加快改革开放,加速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由此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经济建设的新高潮。就在这一年,摩托车行业的大长江集团、建设雅马哈、五羊-本田、力帆、宗申、洛北易等当前骨干企业相继成立。摩托车产业在政策的推动下,由国营军工企业的一枝独秀,逐渐形成国有、合资、民营等多种体制结构,并随着市场蓬勃发展。摩托车市场也由商品短缺的卖方市场向自由竞争的买方市场发展,合资和民营企业受惠于十四大的政策春风,成为推动摩托车行业和摩托车市场繁荣发展的发动机。
纵观30年摩托车工业发展成就,开放政策不仅催生了摩托车产业,在发展的道路上也伴随其逐渐成长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政策都会带来健康和阳光。
管理政策翻云覆雨
好政策难在执行。不可否认,行业管理政策的目的是为了规范行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竞争力。本来众多管理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由于制定政策的人本身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和对具体操作细节的认真研究。由此造成各行各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管理政策的漏洞和盲点成为市场竞争中少数人不法经营、不当竞争、牟取暴利的手段。而在摩托车行业,由于市场化程度高,企业竞争激烈,国人的智慧在相关政策的执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有些管理政策执行的结果与发布的初衷已经背道而驰。
来源:摩托车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