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做大与摩企整合

信息来源:发布时间:2012-01-18

( 2008年8月29日 )

近几年,诸如整合、并购、重组、增资扩股等词汇在日益全球化的中国已经不再陌生和神秘。原因在于,企业家们都瞄准了做大做强的目标。自然,在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征程中,这些词汇将发挥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成为各行业企业老板们热衷讨论的话题。企业家们围绕这一话题谈改革、论发展,并为此津津乐道,更有甚者,大刀阔斧尝试,敢为天下先。

    整合,俨然已经成为企业界的一种时尚。纵观国内各行业的整合,尚数国企力度最大。日前,电信业重组方案出台,航空工业两大集团的整合方案也逐渐浮出水面,在此之前,上汽与南汽的强强联姻,整合之曲已经在中国的市场经济浪潮中奏响。当然,从近期大量的产业重组与整合来看,大多数集中在战略性领域,这对激活国内的存量投资需求具有重大意义。而今,国际竞争愈演愈烈,跨国公司风起云涌,咄咄相逼,国内企业必须寻找到新的获利空间。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各行业的整合运动势在必行。的确,在特定的领域,企业界也需要一定程度的集中、甚至垄断,如此才能与国际大公司抗衡。

    中国摩企同样如此,甚至面临的环境更为糟糕。看国内,多数城市下达禁摩令、电动自行车不断挤压摩托车市场、成品油价格涨了再涨、新劳动合同法导致全行业成本提升;望国外,美元不再坚挺,反而日趋走低,似乎没有扭转乾坤的迹象。国内摩企出口几乎都是用美元结算,这迫使国内摩企的利润一降再降。此外,宏观经济政策日趋加紧,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实施造成贷款难、难贷款,给所有摩企,特别是中小摩托车企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其中,资金链断裂将是它们性命的杀手锏

    有人曾把国内摩企的发展变革分成三个阶段:第一次变革是以四冲程发动机取代二冲程发动机的技术升级为标志。

    第二次变革是125排量车型逐步成为市场主流。经过这两次变革,不少不思进取、反应迟钝的摩企纷纷落马,归于沉寂。

    第三次变革是即将展开的行业大变革,则是以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双重升级为标志,它对生产制造平台的要求将远远超过前两次变革,可以说是一次整个摩托车行业全方位产业升级的大调整、大整合,摩企将进行大规模的整合。

    对于上述三个层次的变革分类,笔者感同身受。第三次变革应时代和企业发展之需,谋略做大做强的中国摩企,走资源整合之路是当务之急。通过整合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影响力和盈利能力,使行业由大到强地向前发展。

    目前国内大中小摩企累计起来,也算得上是一个可观的数字了。受国内消费行业和消费心理的影响以及竞争成本的压力,摩托车产品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我生活在江苏扬州的一个小县城,朋友们驾乘的摩托车款式、价格以及性能几乎没有区别,踏板车的样式差不多,跨骑车样式也差不多。产品的同质化严重影响了中国摩托车产业的升级。国家也看出此中端倪,于是,有关摩托车行业的政策一个接着一个。在笔者看来,国内摩托车企业整合,甚至大规模、超大规模的整合时机到了。这并非一厢情愿的想法。环顾四周,已是四面楚歌,既有看得见的因素,如国家宏观调控;也有看不见的因素,如残酷的市场竞争。

    宏观政策驱动摩企整合

    让我们把思绪带到胆战心惊2005年。年初,国家对摩托车业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政策调控,撤销了28家未通过生产准入考核的摩托车生产企业,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中国摩企乃至中国的各行各业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随后执行的国标准和一车一证制度,进一步提高了摩托车技术研发的门槛。继而,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摩托车行业管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一家公司成为另一家集团公司的子公司,集团公司必须控股50%以上,且子公司的名称要冠上母公司的名,此外,还要求新建子、分公司的集团公司,其摩托车销量前3年累计要达到90万辆。也就是说,目前全行业只有10多家摩托车企业集团才具有资质要求新建子公司和分公司。

    2006年,国家对摩企的技术门槛再次拔高,让刚刚经历了秋风洗礼的中国摩托车行业尚来不及喘息,又遭遇了新一轮调控政策的袭击。先是公布推出技术难度更大的国排放标准,从2006年至今,我国进入了一个汽车摩托车排放、安全、节能等相关法律法规颁布实施最为密集的时期;200611开始实施《车辆购置税征收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要求在建立企业内部的环保生产一致性保证体系、制订了《环保生产一致性保证计划书》,并报国家环保总局备案的基础上,自200611起,凡未进行备案的拟进行型式核准的车型,环保总局将不予型式核准。

    国家接二连三发布针对摩托车企业的规范化管理要求,一环扣一环地加大管理力度,表达了国家规范摩托车市场的决心和果敢意志,同时也反迎合了摩托车骨干企业的心声,符合摩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要求,必将促进摩企进入由不规范步入规范轨道,预示着我国摩企加快优胜劣汰和整合的步伐。

    国内外市场竞争使然

    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道理,市场微观主体的竞争过程和结果是对这一理论最鲜活的诠释。不难看出,目前,国内市场正加速向少数优势企业集中,而且集中化趋势明显,行业两极分化也很明朗。行业前10名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持续上升,一些二三线品牌陆续被踢出市场,这归功于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增长和对高品质产品的追求。与此同时,摩企主机厂上游的配套资源整合力度也在加大,优者生、劣者亡。具体表现在,弱势配套企业转产或倒闭,二三线品牌生产配套环境恶化,少数和信誉不好的企业被迫实行现金交易,加大了资金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扩张步代。

    摩企主机厂的下游,销售渠道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整合力度,营销资金、人力等正向强势品牌集中,这些强势品牌的网络覆盖面越来越宽,乡镇和县级专卖面面俱到;而一些弱势摩企,因为无法支撑庞大的销售渠道,被迫放弃终端市场,进而造成企业停滞不前,亟待被整合。

    如此一来,几大巨型摩托车龙头集团的出现将不再只是梦想,它们极有可能以规模、资金、产品、技术、营销等全方位的优势霸占市场份额。随着市场的成熟和消费者意识的提高,缺乏产品、品牌、服务、信誉等作为支撑,一些中小企业最终难逃被自然淘汰出局的命运。整合之路,可能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这种趋势难以阻挡。

    再把目光投向国际摩企,它们纷纷挥师中国,利用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能源等资源,瓜分全球摩托车市场。这对向来以劳动力廉价、资源丰富的国内摩企来说,可谓迎头一击。挑战更加严峻,道路更加困难。经过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多年洗礼,消费者越来越理性,摩托车早已告别了卖方市场的年代。要什么,生产什么,取决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如此,摩企靠以前的个人英雄、单刀赴会是行不通的,必须走重组整合、做大做强之路。

    很多同仁对未来摩企整合状况和发展趋势提出了诸多设想。有的说将来会整合成80家,有的说是50家,有的说是30家。不管他们是基于何种理由做出的论断,也不管论断是否准确,关键在于,每一个摩托人都要面对:摩企整合势在必行,优胜劣汰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古人曾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无论分或是合,只要有利于国家和消费者都无可厚非,至多是在分亦多或合亦多两者之间博弈罢了。现在,国家宏观政策、国内外竞争将摩企整合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既然已经势不可挡,作为一个摩托人,我们应该做的,能做的,也就是为企业,为整个行业的整合和做大做强献计献策,贡献一份力量。

来源:摩托车信息2008-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