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Ⅲ标准面面观(2)

信息来源:发布时间:2012-01-18

( 2008年7月14日 )

三、从主观看

    以欧标准为蓝本的国标准,不仅在排放控制技术上难度高,而且增加了排放耐久性等新内容,使之要求更为严格。

    首先是电喷技术问题。国标准的技术性问题主要在电喷系统,作为满足国以及更严格的排放标准的主流技术,只有电喷才能同时实现节油、环保和动力要求,使各类型摩托车一致性达到国排放水平。

    电喷即为发动机运行管理系统,既是取代化油器的一个供油装置,又是一个点火控制装置,使发动机实现数字供油与点火。由电脑控制喷射方式提供燃油的电喷发动机,供油极为精确,可随发动机的状况、工况、所处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令发动机的空燃比、点火角度随时达到最佳程度,从而大大降低油耗与排放。摩托车较之汽车对电喷技术的要求更高,其难度也更大。在上世纪末我国早期电喷技术开发中,力帆、新大洲、春兰等企业都曾推出过电喷摩托车产品,后均因技术等问题而搁浅。如今虽然已有浙江飞亚电子公司及钱江、力帆集团等诸多先进的电喷产品问世,但由于高科技的电喷控制与摩托车整车在匹配上存在着的众多调整、技术问题,加之真正的摩托车环保市场尚未到来,这种实际运用中的复杂性和有限性依然制约着电喷技术的发展。

    其次是排放耐久性问题。国标准的排放限值要求在摩托车整个使用寿命期内始终满足产品型式认证时规定的排放标准,这就意味着为确保排放标准的有效实施,无论新车、在用车均要达标;在和车排放控制和监测将成为今后摩托车环保监控的重点。

    按排放耐久性规定,排量大于150mL摩托车的耐久性试验里程最高达到3万公里,其耐久试验循环也有较大改变,这对发动机、化油器、催化器的耐磨性等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增加了系统调整的难度。有鉴于此,新车在开发设计时,就要将排放控制作为摩托车整车及发动机系统整合的一个分系统,力求污染物排放与动力性能、经济性能等各项指标均达到最佳效果,唯此,才能适应国标准要求。

    再次是产品一致性问题。即企业在生产线上批量生产的产品应与型式认证的样品相符合。欧标准对此有着清晰而规范的要求,国标准也不例外。作为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的、一贯的要求,产品一致性一直是企业面对的一大难题,国排放标准无疑更加大了这一挑战的力度。

    四、从客观看

    标准的实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由产品技术升级所带来的一系列相关问题,都将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着企业达标的进程。主要表现在:

    一是产品配套问题。要达到国标准,摩托车企业需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排放系统各相关零部件的产品一致性。即从化油器、三元触媒催化器和空气补气系统的调整到电喷技术的应用,整个配套体系都将在摩托车整车达标中一并上档升级。为此,在这组相互关联的供应链中,无论是作为单元节点的企业还是整个的链式结构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配套企业不仅要为自身生产、检测设备等的更新升级买单,而且与整车厂在产品技术上的密切配合亦显得尤为重要,如此重负能否堪当,将直接关系着整车企业的顺利过关。

    二是成本控制问题。成本的增加无疑是国标准实施中带给摩企最现实、最严重的影响之一。据了解,为提高排放标准,无论采用电喷还是非电喷技术路线,在实施过程中对发动机及其它附件的生产一致性要求都很高,其生产成本也大幅提升。使用增加触媒改善尾气净化技术,单车成本至少300元;而用于大排量车的电喷系统加催化器技术和改装件的成本费用则高达1000元,如再加装OBD(车载自动诊断系统),成本更是成倍增加。除技术性投入和配套成本增加之外,企业生产线的调整,早期市场的培育(主要是电喷技术)等等,一系列的投入将造成巨大的成本压力。

    随着成本的上升,摩托车售价也势必水涨船高,为尽可能减少涨价因素对摩托车内外市场销量的冲击,企业的涨价幅度也难与成本增幅比高下,从而使原有的利润空间继续收窄。由此可见,成本控制能力将成为摩托车企业的分水岭乃至生死线。在产品技术趋同、未来国车型蜂拥而至之时,谁能有效控制发动机及整车成本,谁就有可能在国及至国时代成为市场的领先者。

    三是服务体系问题。施行国标准,尤其是高技术含量的电喷技术的应用,对产品销售及其售后服务体系的构建要求更加苛刻。由于电喷产品产量少,企业对售后服务市场可能出现的问题缺乏细致考虑与分析,市场准备尚不充分。特别是国内摩托车主要市场农村地区,专业维修站点偏少(电喷车故障需专门仪器检测),售后服务受到很大限制,故对摩托车的质量、性能,售后服务的能力、水平要求也更高。然而,培养一个市场或一个成熟的服务体系需要时间和人财物的大量投入,其中包括维修人员的知识更新、技术培训,网络系统的重构,维修零部件的增加等等。随着国车及其电喷车的批量上市,短期内服务体系的配套问题将成为制约其市场拓展的突出矛盾。(待续)

来源:摩托车信息2008-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