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竞天择——摩托车行业未来格局演变趋势预测之一(08/05/04)
信息来源:发布时间:2012-01-18
物竞:生物的生存竞争;天择:自然选择。生物相互竞争,能适应者生存下来。原指自然界生物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后也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2005年,是中国摩托车行业第一次感觉阵痛的年份,当时绝大多数业内人士恐怕都没意识到━━一个持续数年之久的行业大动荡时代即将到来。那一年,国内销量第一次出现历史性地下滑,出口则成为维持行业产销量的重要法宝;大长江以180万产销量定鼎行业龙头;电动车产销量首次突破千万大关,正式成为摩托车行业不可回避的竞争对手。
2007年,全行业有效生产厂家119家,其中200万辆级仅大长江一家,100万辆级7家(隆鑫、建设、力帆、嘉陵、宗申、钱江、北方易初),50万~100万辆7家,20万~50万辆12家,10~20万辆16家,5万~10万辆18家,5万辆以下的58家。行业前30名总产量为2332万辆,占全行业产量的90%以上,排名后90位的企业只占了不到10%的市场份额。时至今日,中国摩托车行业在近三十年的蹒跚而行后,即将迎来第三次大变革。行业内的第一次变革是以四冲程发动机取代二冲程发动机的技术升级为标志,第二次变革则是125排量车型逐步成为市场主流。在这两次变革中,不少不思进取、反应迟钝的摩企纷纷落马,归于沉寂。而第三次即将展开的行业大变革,则是以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双重升级为标志,它对生产制造平台的要求将远远超过前两次变革,可以说这是一次整个摩托车行业全方位产业升级的大调整。
综观整个行业,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2008年,中国摩托车行业的发展趋势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行业内技术升级需求继续加大,积极应对国Ⅲ、缓解生产成本的压力及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成为唯一选择。具体表现为厂家新品推出力度加大,新品技术含量明显提高,不再停留于简单的外观创新。
二、企业之间整合加剧,内部优化调整加强,企业间分化差距拉大,真正意义上的品牌塑造开始起步。
三、市场加速向少数优势企业集中,行业两极分化趋势扩大。具体表现为行业前10名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持续上升,行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并加速整合,大量失去竞争力的二、三线品牌陆续出局。
四、销售从原来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具体表现为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和品牌意识觉醒,终端导购和卖场促销对销售的作用明显下降,价格不再成为影响购买意愿的绝对因素。
五、上游优质配套资源加速整合。具体表现为弱势配套企业大量转产或倒闭,二、三线品牌生产配套环境恶化,少数信誉不好的企业被迫实行现金交易。
六、下游优质销售渠道加速整合,弱势企业的销售渠道继续萎缩。具体表现为市场无法支撑过于臃肿庞大的销售渠道,从而导致大量的终端网络死亡。渠道经历全面地整合和洗牌,乡镇和县级专卖将成为摩托车销售渠道和网络的主要支撑。
2008~2010年是中国摩托车行业整合的关键阶段。其最终结果将决定中国摩托车产业的未来发展与走向。而此期间,市场不可能从根本上得以“净化”。市场环境的混乱仍将是这一特定时期内行业发展的主旋律,而且随着治理整顿的深入,这种局势将更加“动荡”,残酷并无情的竞争将更加惨烈。
以国Ⅲ排放标准的实施为标志,2006年至2008年我国进入了一个汽车摩托车排放、安全、节能等相关法律法规颁布实施最为密集的时期。这段时期对我国众多汽车摩托车生产厂商形成了极大考验。在这一阶段,行业的上下游资源被优势企业快速吸纳并转化为综合竞争力,几大巨型摩托车龙头企业集团陆续呈现,它们具有规模、资金、产品、技术、营销等全方位的优势。然而即便是一线企业,也存在着分化的迹象,部分企业或在体制机制、或在企业定位、或在产品结构、或在经营管理上存在重大隐患,导致其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明显感觉到后劲不足。二、三线企业也表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具有一定研发和创新能力的企业继续加大投入,并在细分市场上寻求新的生机。另一部分企业则继续以低质、低价取得成本优势,同优势品牌争夺通用产品市场,由于中国市场的复杂性,它们在一些优势企业力所不及的乡镇终端还能占据一定市场,甚至还可能取得某些优势,但随着市场的成熟和消费者意识的提高,由于缺乏产品、品牌、服务、信誉等作为支撑,这些企业迟早会被挤出市场,最终难逃被“自然”淘汰出局的命运。在这样的一个敏感时期和阶段,笔者将在本文中就未来中国可能出现的行业格局做一个大胆的预测,希望能以些微浅见抛砖引玉,引发行业内人士的深度思考。根据传统制造行业的资源必然向优势企业集中这一发展规律,笔者大胆推测,在未来3~5年内,中国摩托车行业洗牌将接近最后收官阶段。分析发达国家成熟的摩托车产业发展规律,结合中国国情与行情,同时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行业法规政策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2012年后中国摩托车行业将出现日本+意大利模式的局面,市场上将只剩下5~6家规模化恐龙型企业和十来个具备差异化特征的中小型企业。国内市场总容量维持在1800~2000万辆之间,其中85%~90%为规模化企业占据,10%~15%为差异化企业占据。经过这个阶段后,国内一百多个品牌有接近70%~80%将消失。这实在不是一个让业内人士感到轻松愉快的话题,但只有正视目前的处境,我们才能准确评估和把握未来的趋势,鸵鸟心态是无法帮助企业发展和成长的。(待续)
来源:摩托车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