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之殇——中国摩托企业的越南征战之路(08/04/09)
信息来源:发布时间:2012-01-18
中国在越南最大的摩托车企业——力帆,现在其摩托车业务已经被严重压缩,在农村市场上力帆摩托受到越南本土摩托车的激烈竞争,力帆在越南也更多地沦为给越南摩托车厂家配套发动机。
如果要想比较全面地反映中国企业在越南的发展状况,摩托车行业是无论如何也略不掉的一笔;如果中国企业希望在未来走出去的道路上少跌一些跟头,摩托车行业在越南的折戟是值得研究的反面样本。
用“骑在摩托上的国家”来形容越南一点都不过分。站在越南街头,每当红灯转绿灯之时,潮水般的摩托大军扑面而来,令人窒息。8500万人口却拥有1800余万辆摩托,每年还在保持着30~50万辆的递增速度。2007年越南政府颁布了《越南摩托车十年发展规划》,建设东南亚摩托车基地的雄心令其国人振奋,不过也确是实至名归。如今,摩托车行业已经成为越南为数不多的工业平台之一。“越南摩托车市场将在十年后迎来顶峰。”力帆通胜越南有限公司总经理常育民告诉《当代经理人》。
作为曾经历过中国摩托车在越南市场惨痛洗礼的过来人,常育民对这个行业出现如今的现状也颇感无奈,不过好在还没有全军覆没。其中常育民的力帆通胜与杨伟德的优耐特在越南立住了脚跟。“我们现在主要做摩托车零配件业务,其中在离合器方面处于市场统盘地位,市场占有率超过70%,越南目前的43家摩托整车组装厂全部采用我们的核心零配件。”常育民告诉记者,由于越南市场的出色表现,集团公司已经决定在越南扩大规模,2007年已经在越南兴安省买下了6万平米的土地,用于扩大生产。
然而,与2001年前后中国摩托车一统越南江湖相比,如今中国摩托车企业在越南市场的身影却显得那么落寞。它在越南所走过的跌宕历程留给人们无限的思考。
梦魇
与其他行业一样,摩托车企业在进入越南市场时,也遇到了自我正名的问题,然而中国摩托车用实际的质量回应了市场的质疑。可谁曾想到,曾经证明自己“非质次价廉”形象的中国摩托车,最终却将中国制造的形象推向了更深的深渊。
从1999年开始,中国摩托车开始进入越南市场,2001左右,更是形成了横扫之势。以比韩国车低700美元,比日本车低1200~1500美元的超低价格成为了越南市场的“武林霸主”,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了80%。一时间,隆鑫、力帆、宗申、易初、幸福、新大洲、轻骑、嘉陵等100CC和110CC弯梁车充斥了大街小巷,从城市到农村。
然而,中国摩托车企业在越南的好日子就如同越南人骑摩托的速度一样,来去匆匆。也许是钱赚得太容易了,许多中国企业变得急功近利。为争夺客户,中国企业内部互相压价,恶性竞争,各个厂家一哄而上,市场混乱。早在2000年的时候,中国驻越南大使馆经商处的李振民就曾经撰文指出,“为使中国摩托车能长期在越南占有一席之地,建议国内有关部门尽快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加强出口产品的质量监管力度,协调出口价格,坚决刹住互相压价、自相残杀的行为。”不幸被其言中,越南客户利用中国企业竞相增加出口的心理,挑动彼此间的价格战,一时间摩托车配件的价格直线下降,由原来的530~550美元/套降到后来的400~450美元/套,有的公司甚至降到300~350美元/套,已经是亏本出口。许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便开始降低质量,甚至有些中国企业还教唆越南零部件购买低质零配件回国组装。从此,中国摩托车市场开始了梦魇般的经历。
直至如今,日本品牌已经占据了越南的高端市场,即使在低端市场里,越南人宁愿买他们的本土品牌,也不用中国货——中国摩托车已经沦落为“低质”的代名词。甚至有些日本本田摩托报废拆下的零部件都比中国新配件价格还要贵。“中国摩托车就是过一个小水坑也能熄火的印象,”一位河内当地居民对《当代经理人》记者如此形容他对中国摩托的印象。作为中国在越南最大的摩托车企业,力帆摩托车业务已经被严重压缩,在农村市场上力帆摩托受到越南本土摩托车的激烈竞争,力帆在越南也更多地沦为给越南摩托车厂家配套发动机。
反思
在越南的大街小巷,到处能看到“RUN HONDA,SUA HONDA”牌子,翻译成中文就是洗摩托车、修摩托车的意思。而其中“HONDA”就是本田的标识,在越南语中就是摩托车的意思。作为在越南最成功的摩托车品牌,本田用数十年的时间将本田打造成了越南消费者的最爱,而它在经营品牌上的踏实与长远眼光更是值得所有致力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所应学习。
来源:《当代经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