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上半年摩托车业产销分析与后势解读(下)
信息来源:发布时间:2012-01-18
( 2006年9月22日 )
2006年上半年摩托车业产销分析与后势解读(下)
下半年摩托车市场解读
下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将继续实行积极稳健的财政金融政策,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内需,并高度重视、积极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高达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增长14.2%,包括用以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建设,实现村村通公路,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发展,改变农村落后、农民生活贫穷的状况,预计下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仍将高达9%左右。近期,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强车辆管理的通知,将对行业内贴牌生产开展严打。无疑,这些利好对于摩托车工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钢、铝、铜等原材料价格居高,水电气价格上涨,将增加产品成本;燃油价格、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增加人们的消费压力;人民币汇率调整,人民币升值,增加出口成本。这些都将影响摩托车市场消费。参考以上利弊消长因素,按照行业多年来下半年产销量均高于上半年的运行规律,预计2006年下半年,我国摩托车产销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态势:全年产销同比增速有望达到15%以上,将突破2000万辆大关,其中出口可望达到550万辆以上;百万辆级企业将达8家。再度刷新纪录,开创摩托车行业历史新高。全行业,尤其是骨干企业会采取积极措施。理清思路,调整策略,苦练内功,稳健发展。
━━限产压库促销,但不会引发大规模的价格战。全行业现有库存量加上流通领域里的社会库存量,估计约有300万辆以上,占用资金高达100多亿元。这些库存车,给生产企业和广大经销商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危机。库存量大的生产企业为走向良性发展,不得不采取措施,限产压库,大力促销,降低库存;经销商为盘活资产,降低经营风险,提高资金周转率,也不得不减少进货量,加大推销库存车力度,以取得良好的销售业绩,努力实现全年度的经营目标。
从理论上讲,国家对占市场份额近99%的≤250mL以下排量摩托车下调了7个百分点的消费税率,企业理应获得较大利益,也有经济实力实行降价让利消费者,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是原材料价格上涨现仍居高,产品成本增加,彩电业的众多企业已无力承受这种压力,而不得不纷纷上涨3%~10%的价格;二是实行“一车一证”等新政后,给过去偷逃税的企业戴上了“紧箍咒”,其放肆行为得到较大程度的抑制,利润被大幅度挤压“缩水”;三是对过去挂帐,即认帐不赖帐的企业,在认真实施新税制后,就不得不出现“有名无实”的难言之苦,仍然处于“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没有人们想像的那样富有。四是库存量居高的企业一般都是与市场接合不紧,经济运行盲目粗放,运营质量、经济效益欠佳的企业。当然,对于过去照章纳税、分文未欠的企业来说,的确受益匪浅,可得到真正的大实惠,除冲减原材料涨价因素外,还有不匪的利润空间。这类企业,一般运行比较理性,在一些企业利润处于“名升实降”的境况下,不会轻易使出降价“杀手锏”,而会将其投入到新品开发、设备设施改造和自主创新上。
基于上述原因,尽管库存量居高,对于行业经济运营渐趋理性的多数企业,尤其是大型骨干企业来说,不会直接、公然、大规模的开打价格战,而间接、隐性、变相的降价方式仍将不时出现。比如,为了消化库存车,一些企业将会实行增加返利、让利商家的举措;或开展文艺演出的文化促销、买车送礼的实物促销、买车抽奖的激将促销等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推销活动;或以主推畅销车、新品车为契机的展示、试骑和观摩赛事等活动拉动库存车的销售;还有加大以售后为主的投入,打造和提高技术维修平台,提升售后服务质量,为用户购车提供方便、消除疑虑,使其增强信心,心甘情愿地掏钱购买具有保障力强的摩托车。
相反,摩托车也不会出现涨价风潮。世上虽有“买涨不买跌”一说,但此说对现实的摩托车产品就难以适用和凑效。而今,不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发展过热、消费激情迸发的时代,一哄而上、抢购风潮难以兴起。2005年初重庆板块摩企因原材料涨价而纷纷上调摩托车价格引来商家和用户不理睬、不买单,销量急速下滑,市场占有率曾一度落后江浙板块,加之近期彩电纷纷涨价“遇冷”足以证明——涨价并非理智之举。虽说钢材等原材料价格上涨,但人们用于消费摩托车的燃油类价格也在上涨,并且预期还难有尽头,还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电气,以及生活必需消费品价格也不停地往上“冒”,广大工薪阶层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无法“与时俱进”,人们的消费压力与日俱增,购买摩托车的预期信心不足,购买能力明显减弱。原材料价格上涨只能采取强化内部管理、降低产品成本,开展自主创新,提高竞争能力等措施来加以消化和积极应对。
━━加快技术创新,开发自主新品。摩托车已融入国际市场竞争大环境,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将精彩演绎。在大力倡导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精神鼓舞和感召下,各骨干企业也纷纷提出建设“创新型企业”的努力方向和目标,并正在付诸实践和施行。大型骨干企业和优势品牌正在寻求多方合作,加快创新步伐,研发中大排量和技术含量、附加值较高的低排量车型,着力加强品牌建设,增强品牌实力,提升品牌形象,走品牌化发展之路;中型企业(二线品牌)正在努力创造条件,避开主流品牌锋芒,寻找市场罅隙和机会,实行差异化经营,开发适销对路的经济型车,占领市场一席之地,提高企业和品牌知名度与经济效益,获得持续稳步发展。骨干企业还将加大对出口市场需求车型的研制工作,以其自身的底气和实力加速拓展国际市场;中小企业也将从长计议,调整市场战略,产品开发和市场一切也将同步考虑进行。现在不但大型企业对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的自主知识产权保护高度重视,而且不少中小企业在开发产品时,也十分注重专利的申报和产权的保护。着力实现由仿制开发、改进开发向自主创新开发的转变,开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循环递进、螺旋上升式的发展之路。使企业永远保持创新的激情和活力,永远蓄载搏击市场的动力和源泉,永远富有勇立市场潮头的信心和底气。
——行业门户洞开,“围城”现象凸显。前两年,国家加大力度整治摩托车市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业内人士,尤其是骨干企业和业内有识之士无不欢欣鼓舞,拍手称快,人们对摩托车业由乱到治、曙光初现感到欣慰,对实现摩托车强国充满信心和希望,同时,一些新的摩企和新品牌还在不断涌入和生长出来,甚至于生产汽车的企业还看好摩托车业,把大把的资金投入到如火如荼的摩托车市场竞争中来。相反,业内有的企业,尽管已通过生产准入,但实力欠佳,竞争面临较大压力和威胁,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不得已纷纷另辟蹊径,向其它领域渗透,打起“出城”另建“根据地”或“留后路”的主意。有的已经进入汽车业,有的开始进军电动车领域,有的打算开发双燃料车,有的正全力开发全地形(ATV)等特种车市场,还有正在谋划进入其它领域,或搞多元化发展,或另谋出路寻求“高就”。曾信誓旦旦、决心专心致志将摩托车事业进行到底的企业近期也表露出心猿意马,无意持之以恒践行和捍卫“驷马难追”的誓言。
━━竞争手段多种多样,市场风云变幻莫测。如今的市场竞争,激烈而残酷,复杂而多变。你有政策,他有对策,你有长箩索,他有翘扁担。实行“一车一证”(新合格证),曾一时让所有企业紧张了一阵子,似有“谈‘证’色变”的味道。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发现并非如此,还有“山高皇帝远”,鞭长莫及,管理不到位,买车不需牌证的“新大陆”。于是,一些弱小品牌纷纷瞄准目标,以其灵活优势,大踏步如入无人之境地奋力推销其缺乏竞争力的摩托车。贴牌、假冒拼装车虽属国家明令禁止之列,虽时而遭受“严打”,但却屡禁不止,仍不时“现身”市场,撤而不销的品牌偶尔也会以新面孔“出笼”上市、登台“唱戏”,赚取产品利润,挤占市场份额。近年来,合资品牌车的市场占有率加速提高,价格和利润一般都比国产品牌高,因此不少企业纷纷与国外企业加强技术合作,力争获得最大收益。有的企业为了迎合一些不成熟消费者“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外国的技术都比中国好”的购买心理,纷纷打着与国外某公司合资合作,或者运用国外某公司技术的旗号,似图打“擦边球”,甚至于以假乱真、招摇过市、鱼目混珠,坑蒙哄骗消费者,如号称其为××技术,或××动力,或××公司、××株式会社监制等等,大有一派国外技术淹没中国摩市的气势。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市场上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确实叫人难以辨别真伪。稍有购车经验的人,如果深入下去,向经销商索要该品牌企业及其产品简介时,也许它就会原形毕露——露出“三无”产品的马脚来。
来源:中国摩托车网 2006-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