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摩托车产业发展系列报道之起步篇
信息来源:发布时间:2012-01-18
( 2006年6月3日 )
江门摩托车产业发展系列报道之起步篇
江门,凭着其摩托车产业在国内业界的强大竞争力和生命力,得以在5月17日至19日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广东省经贸委联合主办2006中国(江门)摩托车工业博览会,并着力创国内摩托车行业一流展会,打造中国摩托车行业“嘉年华”,这使得业内人士在将目光聚焦于江门的同时,再一次关注到了快速发展、后来居上的江门摩托车产业。
江门摩托车产业的起步
与重庆、浙江等地的摩托车产业发展相比,江门的摩托车产业明显起步较晚。在其他摩托车板块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产业链条相对完整的情况下,江门的摩托车整车生产才刚刚开始。
准确地说,江门的摩托车工业是由贸易发展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是江门摩托车贸易的发展阶段,那时,因江门拥有众多的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加之海外侨胞可以带一定的免税商品回国的政策,具有经商传统的江门人慢慢搞起进口摩托车贸易。由于政策宽松、需求旺盛,江门逐步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进口摩托车交易基地,当时全国的进口摩托车约有50%是从江门中转到全国各地的。
随着贸易的越做越大,一些商人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完成了原始积累,并开始涉足制造业,最值得一提的是中裕集团的老总林耀明。医生出身的林耀明在下海后,开始只是凭着商人特有的市场触觉,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摩托车组装,尚没有形成专业化生产。之后,他又成立企业生产摩托车发动机,并凭借其发动机方面的优势,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21世纪之初的几年间,成功涉足摩托车整车生产。林耀明可以说是我市早期涉足摩托车贸易并成功转型到摩托车整车生产的企业家代表。
“龙头”舞起带动全身
1992年之前,江门市只有个别小型摩托车零配件生产厂家,工业产值只有1.62亿元。随着1992年大长江集团的正式成立并于1993年正式投产,江门的摩托车工业才开始走上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之路。
大长江集团是一家以生产摩托车及其零部件为主的大型中外合资企业。公司一开始便引进日本铃木公司的产品和制造技术。由于所有生产、检验等全部采用铃木标准,公司产品一开始就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同行业中居于领先地位。
在很多人眼里,摩托车行业是一个逐渐走向没落的产业,但在大长江人眼里,它却依然生机勃勃。大长江集团有关负责人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之所以能将一个逐渐没落的行业做得风声水起,这归功于公司一直严格执行国际标准,“用国际上最严格的标准,自然可以打造出中国名牌,甚至是世界名牌”。
大长江发展的10多年,也是摩托车行业群雄逐鹿的10多年,作为民营企业的大长江得以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其产销量及利润皆居国内同业前列。
在大长江的示范带动作用下,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有更多的摩托车贸易经销商进入摩托车制造业,到1998年,全市规模以上摩托车生产厂家发展到9户,年产摩托车23.1万辆,年产值达19.93亿元,摩托车产业开始初具规模。
政策引导确保产业做大
当时的江门市委、市政府没有被“夕阳产业”的言论所左右,而是看准了这一行业在我市的发展潜能和前景,于2000年出台了有关政策,明确把摩托车工业定位为江门市的支柱产业之一。2000年和2002年,江门市成功举办了两次摩托车工业博览会;在初步擦亮江门的摩托车品牌之余,江门市又于2002年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对摩托车工业的供地、用电、规费、技术进步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作了明确规定,进一步优化了摩托车工业的发展环境。
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吸引了外地一些摩托车整车生产企业如迪豪、力帆、宝德、镇怡等纷纷向江门集聚;同时,我市加大力度实施零配件本地配套战略。正是这些政策措施,使江门摩托车工业通过以大带小,以强促弱,依托大长江、中裕等优势摩托车企业,吸引了全国各地摩托车零配件生产企业和供应商到江门投资设厂,提高了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水平,在我市逐渐形成了一个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产业链较为完整的产业集群。
技术标准助力产业升级
为了给本地区摩托车生产企业提供方便的专业技术和检测服务,江门市政府投资3000万元建立了广东省质量监督摩托车产品江门检测站。该检测站正计划争取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环保总局的授权,承担摩托车产品“3C”认证、生产准入考核和环保认证的产品检测任务,并在此基础上,争取在2008年建成国家级检测中心。另外,依托五邑大学设立的“摩托车技术开发中心”已开始运行,为全市中小摩托车企业提供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技术指导与支持。2003年,江门市被评为全国首个“中国摩托车产业示范基地”。江门的摩托车产业也由此开始超常规地加速发展。 目前,我市摩托车整车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15%,出口量占了全国的6.8%。仅从产量来说,我市并非全国龙头老大,但我市摩托车产业发展的质量却是最高的,仅大长江一家企业产生的利润,就相当于甚至超过了整个重庆摩托车产业的利润。江门的摩托车产业开始在全国行业内崭露头角。
与重庆、浙江等地的摩托车产业发展相比,江门的摩托车产业明显起步较晚。在其他摩托车板块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产业链条相对完整的情况下,江门的摩托车整车生产才刚刚开始。
准确地说,江门的摩托车工业是由贸易发展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是江门摩托车贸易的发展阶段,那时,因江门拥有众多的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加之海外侨胞可以带一定的免税商品回国的政策,具有经商传统的江门人慢慢搞起进口摩托车贸易。由于政策宽松、需求旺盛,江门逐步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进口摩托车交易基地,当时全国的进口摩托车约有50%是从江门中转到全国各地的。
随着贸易的越做越大,一些商人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完成了原始积累,并开始涉足制造业,最值得一提的是中裕集团的老总林耀明。医生出身的林耀明在下海后,开始只是凭着商人特有的市场触觉,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摩托车组装,尚没有形成专业化生产。之后,他又成立企业生产摩托车发动机,并凭借其发动机方面的优势,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21世纪之初的几年间,成功涉足摩托车整车生产。林耀明可以说是我市早期涉足摩托车贸易并成功转型到摩托车整车生产的企业家代表。
“龙头”舞起带动全身
1992年之前,江门市只有个别小型摩托车零配件生产厂家,工业产值只有1.62亿元。随着1992年大长江集团的正式成立并于1993年正式投产,江门的摩托车工业才开始走上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之路。
大长江集团是一家以生产摩托车及其零部件为主的大型中外合资企业。公司一开始便引进日本铃木公司的产品和制造技术。由于所有生产、检验等全部采用铃木标准,公司产品一开始就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同行业中居于领先地位。
在很多人眼里,摩托车行业是一个逐渐走向没落的产业,但在大长江人眼里,它却依然生机勃勃。大长江集团有关负责人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之所以能将一个逐渐没落的行业做得风声水起,这归功于公司一直严格执行国际标准,“用国际上最严格的标准,自然可以打造出中国名牌,甚至是世界名牌”。
大长江发展的10多年,也是摩托车行业群雄逐鹿的10多年,作为民营企业的大长江得以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其产销量及利润皆居国内同业前列。
在大长江的示范带动作用下,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有更多的摩托车贸易经销商进入摩托车制造业,到1998年,全市规模以上摩托车生产厂家发展到9户,年产摩托车23.1万辆,年产值达19.93亿元,摩托车产业开始初具规模。
政策引导确保产业做大
当时的江门市委、市政府没有被“夕阳产业”的言论所左右,而是看准了这一行业在我市的发展潜能和前景,于2000年出台了有关政策,明确把摩托车工业定位为江门市的支柱产业之一。2000年和2002年,江门市成功举办了两次摩托车工业博览会;在初步擦亮江门的摩托车品牌之余,江门市又于2002年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对摩托车工业的供地、用电、规费、技术进步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作了明确规定,进一步优化了摩托车工业的发展环境。
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吸引了外地一些摩托车整车生产企业如迪豪、力帆、宝德、镇怡等纷纷向江门集聚;同时,我市加大力度实施零配件本地配套战略。正是这些政策措施,使江门摩托车工业通过以大带小,以强促弱,依托大长江、中裕等优势摩托车企业,吸引了全国各地摩托车零配件生产企业和供应商到江门投资设厂,提高了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水平,在我市逐渐形成了一个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产业链较为完整的产业集群。
技术标准助力产业升级
为了给本地区摩托车生产企业提供方便的专业技术和检测服务,江门市政府投资3000万元建立了广东省质量监督摩托车产品江门检测站。该检测站正计划争取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环保总局的授权,承担摩托车产品“3C”认证、生产准入考核和环保认证的产品检测任务,并在此基础上,争取在2008年建成国家级检测中心。另外,依托五邑大学设立的“摩托车技术开发中心”已开始运行,为全市中小摩托车企业提供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技术指导与支持。2003年,江门市被评为全国首个“中国摩托车产业示范基地”。江门的摩托车产业也由此开始超常规地加速发展。 目前,我市摩托车整车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15%,出口量占了全国的6.8%。仅从产量来说,我市并非全国龙头老大,但我市摩托车产业发展的质量却是最高的,仅大长江一家企业产生的利润,就相当于甚至超过了整个重庆摩托车产业的利润。江门的摩托车产业开始在全国行业内崭露头角。
来源:慧聪网2006年5月30日